o
这是最近我们在青兰高速沿线的过路涵洞旁拍摄到的一段影像,这个涵洞一侧是一个深度超过1米的坑,可能除了一些身手矫捷的动物能够勉强利用,其他的动物只能“望坑止步”了,为了让周围的动物能够更方便的利用这里穿过道路,我们在坑边架起了一座木桥,没两天花面狸、豹猫就开始光顾这座木桥。
为野生动物搭桥 ©李琦
为野生动物开道
南北走向的六盘山由大、小关山两列山脉组成,分列两厢,山地是这里野生动物的主要活动区域,华北豹也隐匿其中,中间的低海拔地带则是人类聚居区域。曾几何时,这里的人还过着简单的农业生产生活,华北豹还能够相对自由地穿梭于大、小关山之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国道、省道,各级道路逐渐在两山之间架了起来,华北豹等野生动物再想要穿越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大关山和小关山山脉之间有许多道路 ©心悦
自2019年我们联合复旦大学、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起开始监测六盘山华北豹的种群数量,截止2024年底,共记录到华北豹个体36只,但其中超过30只都仅在西侧的大关山活动,东侧小关山仅记录到3只个体(其中有一只还跑到了西边再也没回来),呈现出明显的“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对于需要大面积家域的华北豹来说,大、小关山之间或内部所产生的道路阻隔可能已经对六盘山华北豹的种群扩散和壮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盘山华北豹的分布西多东少
道路建设、运营无疑会对野生动物造成诸如栖息地破碎化、路杀等负面影响,甚至威胁种群稳定。为了降低这种影响,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如荷兰的“生态绿桥”、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动物穿越桥以及国内专门为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设计的动物通道等。事实说明,野生动物通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道路对周围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
一般来说,道路建设前需要评估周围野生动物的情况,并相应地在合适的位置预留出可供动物通过的通道,如高架桥、小型过路桥、小型过路涵洞等,野生动物过路通道的设计标准需要按照现行的《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来执行,判断预留的过路通道动物是否合适则需要后续道路建成后进行日常监测。
方形的过路涵洞 ©李琦
G70高速公路的高架桥(涂黄的部分),动物可以从底下通过
高架桥下的豹猫粪,说明有动物通过
不同的野生动物对过路通道的需求有所差异,如一些有蹄类可能不太喜欢太小的过路涵洞,小型动物对过路通道的适应性可能会更强一些,了解野生动物的过路“偏好”,这样也就能更好地帮助这些野生动物更加安全地过马路。
为了搞清楚六盘山这边不同的野生动物更喜欢什么样的过路通道,我们从去年下半年陆续在横穿六盘山的福银高速、青兰高速以及G344国道沿线寻找高架桥、小型过路桥、小型过路涵洞安装红外相机,记录道路沿线野生动物的过路瞬间。
六盘山豹个体 LP1903M
“狍来狍去”的高架桥
从去年我们就一直在关注福银高速沿线的马西坡特大桥一带,这里是东西两边山距离最近的地方,这个高架桥跨度有1200米,两侧有不少退耕还林的刺槐林。在桥两侧安装了相机后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一带狍子特别喜欢光顾,半年多的时间里在这里拍到了168次,其中有9次拍到横穿高架桥的画面。
马西坡特大桥周围种植了不少刺槐 ©李琦
在我的印象里,狍是一种比较胆小的动物,看见人百米外就会撒丫子跑,能在车来车往的高架桥底下拍到这么多狍子的活动实属没有想到。后来猫盟又在其他地方的高架桥下安装了红外相机,以了解狍子是不是真的比较适应这种高干扰的环境,结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只有在马西坡特大桥周围狍子活动比较频繁。
这一片区域退耕还林快20年,种植的刺槐基本成林,林下开阔,有比较多的蒿草。这种生境不仅能够给狍子提供丰富的食物,也有很容易躲避的区域,可能这种能吃又能藏的地方对狍子有着比较大的吸引力,高速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也显得比较能接受了。
不过,美味的食物并未能够吸引到小麂、林麝这些更加谨慎胆小的有蹄类,几乎所有道路沿线的监测点位都没有拍到它们的身影。作为对比,在一些过路涵洞两侧不远的沟里,安装的相机拍到了不少小麂、林麝活动的身影。
由此来看,道路对不同种类的有蹄类产生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当通道两侧的引导生境不错的时候(有食物、有躲避的地方),狍子、野猪这些有蹄类还是可以克服,但对小麂、林麝这样生性极为胆小的小型有蹄类则不那么友好,往来车辆产生的噪音、灯光都让它们不愿靠近道路。
小通道过小动物
对比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道路周围的野生动物对高架桥和一些小的过路涵洞的利用率存在很明显的差异。
我们从来没有拍到过狍子、野猪等有蹄类通过小型过路涵洞,这种物种利用的差异可能是开阔率的差异导致的。开阔率主要用来评估动物对通道的利用率(开阔率=通道高度×通道宽度/通道长度),高架桥的跨度大,开阔率也更大,而一些小型的过路涵洞跨度一般都不会超过3米,开阔率都比较小。
一般而言,有蹄类更喜欢开阔的区域,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危险并躲避,根据已有的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一些有蹄类愿意通过的最小开阔率:如狍>0.75,马鹿>1.5,藏羚羊、藏原羚>4.2,野牦牛>4.68、六盘山道路沿线的小型过路涵洞开阔率都比较小(方形涵洞开阔率0.1-0.3,圆形涵洞开阔率0.08),可能无法满足狍、野猪等有蹄类的通过需求,仅有小型陆过路桥、高架桥能够满足狍等有蹄类的开阔度需求。
虽然有蹄类不喜欢这种小型的过路涵洞,一些更小的兽类却对这种过路通道情有独钟,实地调查时,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个小型涵洞的地面上发现豹猫的脚印。镜头下更是记录到了更多的物种,携家带口的花面狸,一路小跑的亚洲狗獾,懒懒散散的猪獾,小心谨慎的赤狐,小巧玲珑的香鼬,还有蒙古兔、岩松鼠以及一些鼠类,豹猫似乎对这种生境最为适应,几乎每台相机都能看到它从容的身影。
我们做这些监测,一方面是想看看六盘山现有过路通道的动物利用情况,另一方面,更是希望我们获取的数据,能够在未来为过路通道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六盘山现有的野生动物过路通道,还存在较多可改进的地方:比如在道路两侧多种植本土化植被,增加引导生境,拆除部分道路两侧的围栏,在现有的过路通道两侧增设隔音隔光的设施等,让豹子、狍子等“旅行家”,能够更安全地走过马路。
图片来源:宅神不在家 / 宁城县时装周
在南郑县的时尚圈中,这种风格已经成为许多时尚博主和明星的首选。无论是日常街拍还是重要场合,都能看到这种风格的影子。它不仅仅是一种穿着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
"时尚不仅仅是关于衣服,它是存在于空气中的东西。它随风而来,随着事件的发生而预示,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发生的事情。" — 无语的星辰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这种风格,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场合和个人气质进行调整,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